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醫師 (寫於2002/08/30,曾刊登於張老師月刊)

心理醫師何處尋

前一陣子,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的記者會中,負責人王浩威醫師曾提到:「我現在其實是蠻害怕接觸媒體的,因為現在手頭上的個案已經多的接不完了」。浩威還提到,自己接的個案中有一大部分算是VIP。

浩威是精神科醫學界裡面,極少數以從事心理治療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精神科醫師,他的話反應了台灣現今對心理醫師的需求仍是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

事實上,在精神醫療界裡服務的朋友們都很瞭解,許多醫師在遇到有心理困擾而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時,常常會有不知道要轉介至何處的困擾。因為現今的精神醫療體系中,願意從事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可以算是少數民族,而在醫院服務的臨床心理師,往往又被困在心理衡鍵的圍城中,對於心理治療的部分也就自然難以兼顧了。

我也常會接到一些電子郵件來函詢問:「梅醫師:很冒昧打擾,我因為長期心理的煎熬與情緒上的痛苦,雖然曾鼓起勇氣看過精神科門診,但醫師們所開的藥物似乎對我幫助有限,我想或許我需要的是心理治療,但不知哪裡可以找到適合我的醫師,希望您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建議,最好是能夠推薦一位有醫德又夠專業的心理醫師給我,不勝感激。」

另一位總是陷入憂鬱狀態的個案提到:「我看過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門診,我對於醫師們每次只是匆匆的跟我談幾句話之後,就開要給我的治療方式感到有些沮喪,其實我心理有好多話想要跟醫師講,可是看醫師那麼忙,好像也不希望我話講的太多。有一次門診的時候,我鼓起勇氣問那位醫師能不能幫我安排心理治療,結果醫師直接回答我:我們這裡的治療方式是以藥物為主,我建議你還是繼續按時吃藥一段時間看看。」

的確,這是台灣心理治療的現況:心理醫師難尋。




當我在美國進修的時候,發現在他們的電話簿中登載著很豐富的關於心理醫師的資訊與電話,所以當他們想要找心理醫師時,只要翻開電話簿,拿起電話,就可以安排第一次見面的時間。感覺起來在美國要安排與心理醫師會談,就像叫無線電計程車一樣容易。(太誇張了吧)

但的確在目前的台灣,想要找心理醫師並不是件那麼容易的事,如果你不是VIP的話。而找到心理醫師已經不容易了,要找到適合的、理想的心理醫師就更需要一些運氣了。的確,有的時候,光是嘗試去找到一位適合的心理醫師的過程,就會讓人夠挫折的了,這可能是不少個案的共同心聲。

曾經有一位好不容易找到心理醫師的個案透過電子信箱向我提出這樣的困惑:「梅醫師:你好,冒昧的打擾您,我現在正在接受心理治療,但我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疑惑,當我在面對我的心理醫師時,心中總是有一些話不敢對他說,因為我怕他會生氣……..不知是否是因為我的心理醫師並不適合我?」

另一位朋友帶有幾分猶豫的問到:「醫師,您好,我因為飽受心理的困擾,半年以前開始看心理醫師,但我現在似乎愛上了我的心理醫師,而我的心理醫師好像也蠻喜歡我的。他現在會主動邀我去喝咖啡,並跟我談到許多他私人的事…….,我覺得有些困惑,我們這樣的情況正常嗎?」

又有一位住在南部地區的個案,試圖要找一位懂得婚姻治療的心理醫師,嘗試了幾個地方,卻總覺得治療師並不夠專業。「我好不容易跟一位專業人士安排會談,但他好像並不夠專業,當我們談到夫妻彼此之間的衝突與爭執時,那位治療師也只是像隔壁的阿巴桑一樣,開始告訴我的太太,她的老公已經是很好的老公了,勸她應該要懂得珍惜。」這位個案告訴我,她們只去談了一次,就放棄了,因為那種感覺很強烈:「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個治療師無法幫助我們。」

諸如此類的問題更反應了,在已經是數量不足的心理醫師中,又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真正能夠有效的幫助自己的心理醫師,則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

當你或是你親愛的家人朋友因為心理的疾病或困擾,而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時,你將如何協助他去找到適合的心理醫師?


什麼是心理醫師

純粹就字面上來講,在台灣,有臨床心理師、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等等,但就是沒有「心理醫師」。

究竟什麼樣的人是心理醫師?簡單的來說,具有心理治療的專業能力,並從事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的人,就可以算是心理醫師。

依照這樣的定義,當我們在說「心理醫師」時,他們真正專業身分可能是「精神分析師(psychoanalyst)」「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apist)」「心理諮商師(counselors)」「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社會工作師(social worker)」等等。只要他是符合前述「具有心理治療的專業能力,並從事心理治療實務工作的人」這樣的條件。但反過來說,並不是每一個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社工師都符合心理醫師的條件,也未必每個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等對於心理治療有足夠的興趣與能力。

當然,為了要有效的管理這些心理醫師的品質,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與心理治療或諮商相關證照上的要求也是所所需要的。過去台灣就很缺乏心理治療訓練相關的認證制度,但這一兩年來,如臨床心理師法的通過,對於證照有更嚴格的要求,他們的定義就會加入是否通過證照考試的條件,而更為嚴謹。而台灣精神醫學學會中的心理治療組與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的先後成立,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最近的成立,相信對於心理治療人才的訓練,以及品質管理與認證制度方面,都會有所助益。


心理醫師藏身之處

至於要去哪裡找到你的心理醫師呢?他可能藏身在醫院的精神科或身心科的各個專業裡,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等等,也可能是在如大專院校等校園裡從事心理諮商的諮商師,也可能在其他專業的諮商機構,如呂旭立基金會、高雄澄清協談中心等機構擔任諮商師,也有一部份的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誰是適合我的心理醫師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醫師時,這個問題看似容易,但真要回答的清楚倒也不那麼簡單。我在想,如果是我自己要找一位心理醫師,我會考慮那些條件。

首先,我會去瞭解某某治療師是如何去進行心理治療的。大部分的民眾並不瞭解,雖然都稱之為「心理治療」,事實上,不同的治療學派會有不同的治療模式,而不同的治療學派或模式所進行的心理治療的方式與內涵,往往也有著顯著的差異。


瞭解治療者的學派與治療模式

當今心理治療的學派眾多,隨興列舉,可以想到的就包括有精神分析學派(又可分為古典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係學派、當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派、榮格分析心理學派等等)、認知行為學派、存在與意義治療學派、完形治療、溝通分析、敘事治療、催眠治療、深度心理學學派(depth psychology)、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等等。另外舞蹈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治療的理念與技巧,近年來也常運用在心理治療的臨床領域。

當然有更多的心理醫師可以算是折衷學派、或綜合學派、或是將自身的治療經驗與過去所習得的理論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

雖然我認為去瞭解一位治療者過去所學習的心理治療模式與學派,以及去瞭解一位心理醫師是如何進行心理治療的,會有助於我們的判斷。然而,我也明白,對一般民眾來說,他們並不容易得到這類的資訊。

所以,為了幫助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們能夠更做出正確的選擇,每一個心理治療工作者應該要提供更多的資訊,包括個人接受訓練的背景、內容,所學習與接受訓練的學派、該學派的主要治療方式、內容與特性等等,或是自己的治療內涵與風格、以及自己所擅長處理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選擇心理醫師時,重要的參考資訊。

前一陣子,我接到成立不久的「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寄來的訊息,得知該學會已經開始在整理這方面的資訊,學會邀請每一位會員寫下個人在心理治療專業上的相關訊息,其中包括了幾個項目:「個人學習心理治療與接受訓練的背景與經過」、「個人在心理治療的風格與取向」以及「個人所擅長處理的問題」等等。我想如果該學會能夠在相關的資料會整完畢後,在網路上開闢一個專區,將相關的資料上網,讓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某個心理醫師的訓練過程與治療模式與風格的朋友們,能夠查詢到相關資訊,這樣的做法,無疑的將是台灣心理治療界在相關資訊服務上的一大進步,自然也有助需要的人找到適當的心理醫師人選。


更完整與精確的轉介系統與服務

然而,以上所提到的資訊服務就算完備了,恐怕也只是對於那群對心理學有一定常識的人具有參考的價值。

而對於一般需要心理治療的民眾而言,他們往往並不具有去分辨自己是需要什麼樣的心理治療模式或學派的判斷能力。所以要他們在尋找適合的心理醫師時,還要去考慮治療者所受的訓練背景為何,是屬於哪一種學派等等,這的確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試想,今天如果是一位心臟病的病患要接受換心的手術,他可會去打聽這位醫師過去執行換心手術的成功率如何,口碑如何?而不會去管他是什麼學派的。

事實上,在一個就心理治療領域來說能夠算是已開發國家的社會來說,像幫助個案去找到適合的心理醫師這樣的轉介服務,應該也是心理衛生相關機構所應涵蓋的服務範圍。而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他們如果能夠適時的察覺自己的心理困擾,知道自己可能有接受心理治療的需要,然後去掛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或是前往心理諮詢機構尋求協助,就已經是值得嘉許的了。

以目前台灣的心理衛生工作的整體情形而言,在提供更完整的心理治療轉介服務方面,我們似乎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


專業能力、治療品質、效果

前述的治療模與學派固然會影響治療進行的方式,但對於大部分的個案來說,最關心的還是這位心理醫師的專業能力如何,他的治療品質與治療效果如何。因為對於個案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我所選擇的這位心理醫師到底有沒有辦法幫助我解決我的問題或改善我的困擾?」

然而,我們往往缺乏客觀的數據來評估一位心理醫師的治療品質與療效,而一位心理醫師的媒體曝光率、發表過多少篇論文、寫過多少本文章、有著什麼樣的頭銜、是否在有名的醫院服務等等,這些因素也並不等同於這位心理醫師的專業能力,但這些因素也的確會影響一般人在尋求心理醫師時的抉擇。事實上,在缺乏客觀參考數據的情況下,一般民眾往往只好靠打聽,或是朋友提供的訊息,或是這位醫師的社會形象、口碑與知名度等等,來判斷這個心理醫師的專業能力與治療品質。


關於心理醫師的人格特質

另外,當我自己在挑選心理醫師時,那位醫師的人格特質如何,也會是我考量的重點。

當我們在挑選一位醫師的時候,不論妳是要接受換心手術、或是膽囊結石要開刀,或是要去洗腎、或是去治療糖尿病等等,你往往會去打聽這位醫師的醫術與醫德是否良好。但在挑選心理醫師時,則不但要考慮他的醫術與醫德,更要去考慮她的人格特質,事實上,一位心理醫師的人格特質,也將大大的影響他在施行心理治療時的「醫術」與「醫德」。

的確,除了治療者所受的專業訓練與學派的影響之外,治療者的人格特質往往對於個案所接受的心理治療的品質與功效等等,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這並不是說治療者必須具備著完美無缺的人格與品行,或是在道德上完美無暇。事實上一位過度具有道德潔癖的人,反而未必是一位稱職的心理醫師。


我這裡列出幾個我認為是一位稱職的心理醫師所應該具備的人格特質,提供參考。

是否具有足夠的同理心

治療者是否具備有足夠的同理心,決定著他是否有能力去接觸個案的內心世界,而治療者的同理能力,往往也是決定個案在治療過程中是否願意逐步去開放自己,並建立起治療關係的重要因素。

然何如何去知道妳的心理醫師是否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呢?

如果妳的心理醫師具有足夠的同理能力,通常在經過幾次會談之後,妳會逐漸經驗到治療師對妳的瞭解,而如果在會談進行了幾個月之後,你仍然覺得治療師似乎總是無法難瞭解妳的想法與感受,那可能就要去評估一下自己是否選對了心理醫師。

另外,如果一位治療者在言談之間總是散發著硬梆梆的權威感,或者是在會談時,總是本能性的以一種教訓人的口吻在說話,又或者是治療者說話的內容、方式或語氣等等,常常會讓個案有被批判或是被傷害的感受,這類的治療者自然也不是我所希望選擇的。

所以,如果妳在治療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仍然覺得自己在與治療者會談時內心總是充滿了壓力,甚至會感到恐懼,而且總是覺得自己心裡有許多話不敢告訴治療者,因為怕被治療者誤解,或者總是會怕治療者不高興等等,這些也是評估是否找到一位適合的治療者的線索。許多的個案都有畏懼權威的心態,因而在治療室中對於治療者往往也是敬畏有加,很少敢去質疑治療者的作所說的話與詮釋,那怕心裡頭對於治療者的話實在無法認同。但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治療關係中,個案應該能夠隨著時間的進展而越來越能夠在治療者面前表露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這當中也包括對於治療者提出心中的質疑,或者是去修正治療者所做的詮釋。


足夠成熟穩定的心理狀態

除了前述的同理能力外,治療者是否擁有足夠成熟與穩定的心理狀態,也是我會考慮的因素之一。我認為,稱職的治療者應該具備有足夠成熟的情緒處理能力,能夠適當的處理、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至於當自己遭遇壓力與挫折時,會因為無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而讓負面的情緒過度的蔓延,甚至轉移或投射至個案身上,而讓個案成為了「替罪羔羊」。

在遇到這樣的治療師時,個案往往會因為治療者本身情緒的起伏而倍感到壓力,甚至會感覺自己談話的內容與「尺度」都要是治療者的心情而定,而無法依照自己的狀態在治療者面前完整的敘訴自己的困擾。

一個情緒管理能力有明顯障礙的治療者,常常無法避免的會影響到心理治療的品質。


是否能夠以個案在治療上的權益與需要為中心

第三個治療者須有的特質是在治療關係中能夠以個案為中心,而不是以滿足自己心理或自戀需要為中心。

一個成功的治療過程當然也會給治療者本身帶來成就感、價值感與滿足感,但毫無疑問的,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應該是以個案治療上的需要、以治療成效的考量,以及個案的感受與經驗為關注的中心。

例如說,如果一個治療者只是一眛的藉著心理治療的過程,來滿足如「自己是很有魅力的」或「自己是被崇拜的」這樣的自戀需求(甚至會去利用個案對治療者的移情),或者治療者總是巧妙地是將自己的「自戀需要」擺在個案的「治療上的需要」之前時,這樣的治療關係對個案自然是不公平的。

又譬如,一位心理醫師在治療療程該結束的時候,仍繼續巧妙的把病患留在治療關係中,表面的原因是因為治療療程尚未完成,而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治療者希望個案繼續依賴他,因為治療者其實是透過個案對他依賴與崇拜在維持自己的優越感與滿足感,類似這樣的情形,治療者就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中心,而不是以個案的治療需要為中心。

至於如果妳覺得妳的治療者已經愛上了妳,開始邀妳去約會,開始對妳有一些挑逗,或肢體上親密而曖昧的接觸等等。這個時候,治療者的作為顯然已經超過了「治療關係」的範疇,並且是在假藉著治療關係去滿足自己在情愛或情慾上的需求,這時個案當然應該警覺治療關係已經變質,而作出明快的處理。

對於治療者是不是能夠治療結束後,且在兩情相悅的情況下與個案談戀愛,這需要在另外的篇幅中討論,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與個案(尤其是治療這一方)都應該要很清楚彼此的關係是什麼,因為在治療過程中「治療性的關係」與「戀人的關係」絕對是相衝突且不容混淆的。


誰來保證心理醫師的品質

談到這裡,讀者們便可以理解到,在一個心理治療環境成熟的社會,要有一種機制能夠去對於心理醫師作有效的品管,這對維護病患的權益來說,是重要的。

在一個心理治療服務體系完整成熟的國家,我前面所說的這些治療品質、專業能力以及治療者的人格特質等等,都應該有相關的機構或組織,如心理治療學會、心理衛生學會、或政府相關機構等等,來幫忙做篩選與把關的工作,這樣一來,需要尋求心理治療協助的個案們,才能夠得到更有品質的心理治療服務。

前不久,由文榮光醫師領軍成立的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的成立,顯然是心理治療界的大事,未來可能在人才培訓以及心理醫師品管方面發揮更多的功能。


除了心理醫師的專業能力與人格特質之外,其他如會談費用、會談地點的環境、會談室中的擺設與氣氛等等,自然也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我想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醫師,或許不如選擇終身伴侶那般的關係重大,但心理治療的確有可能會對個案的人生影響深遠,所以,如果是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自然應該去對這個醫師的專業能力、治療品質與人格特質多做一些了解。

而一旦已經進入治療過程,中途卻發現自己的心理醫師並不適合,甚至會讓自己陷入一種危險關係之中時,有時終止治療關係,重新尋找適合的心理醫師可能是必要的選擇。在這種時候,你可以直接與治療者討論你想要終止治療關係的想法與原因,而在討論過程中,治療者的澄清及治療者的反應是否適當等等,往往也是幫助你決定是否要繼續或終止治療關係的重要參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本所諮商師及心理師介紹

梅當陽 醫師 簡介 ~~ 桃園優質身心科 ~~

17 幸福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