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辭彙(寫於2001)

要評介這本「精神分析辭彙」之前,我還是得先扼要的談談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發展。

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於西元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揭櫫的潛意識對人類行為與動機的重要性,他以這部著作告訴世人,夢的內容是有意義的,是可以分析的,夢境所透露的乃是潛意識世界的信息,但這樣的訊息,就像密碼一般,需要被解讀之後才得以一窺全貌。而自由聯想與精神分析乃是佛洛伊德賴以解讀的夢境的工具。
1905年,佛洛伊德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性學三論」問世,第一論在探討同性戀、性倒錯與性變態等議題,第二論在探討幼兒性慾的議題,第三論則在青春期的性慾現象。其中對幼兒時期性慾表現探討,引發了諸多的爭論,及衛道之士對佛氏的大加鞭伐。
1916年所出版的「精神分析學導論」以及1933年所出版的「精神分析新論」,更是對於其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做了有系統的闡述。
佛洛伊德一生的著作等身(這本精神分析辭彙的最後也將佛洛伊德一生的主要著作與年代做了相當完整而詳盡的整理,並且將現有的中文譯本也做了一番整理)。就英文翻譯的版本來說,由英國倫敦霍格思出版公司所出版的「佛洛伊德心理學著作標準版全集」便總共有厚實的二十四卷。



佛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發展
而佛洛伊德過世(1939)之後,精神分析學仍持續呈現蓬勃發展的活力,其中客體關係學派,以及自我心理學派(self psychology),更是開拓了精神分析領域的新視野。而隨著精神分析的發展至今已有一整個世紀了,這一百年來所累積的有關精神分析的文獻也著實可觀,有心研究的學者恐怕窮經皓首,耗費無數的精力才能遍覽群書。
而佛洛伊德的文章主要是以德文寫成的,所以對於國內大部分的讀者而言,中文版的翻譯,或是英文版的翻譯便是最主要的途徑。

精神分析辭彙的法文原版
然而,對於一個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工作者而言,閱讀是為了要掌握相關的知識,而要擁有這些知識的目的,乃是希望能夠有助於心理治療的臨床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去選擇閱讀的文獻,而在閱讀這些文獻的同時,我們往往也會需要適當的輔助工具與參考資料。
而這本精神分析辭彙,便可以歸類為前面所謂的,在閱讀精神分析文獻時的適當的輔助工具與參考資料。
這本精神分析辭彙,主要是由二位法國的精神分析學者尚‧拉普朗虛與尚‧柏騰‧彭大歷斯所完成的,丹尼爾‧拉嘉許則參與了大部分的編輯工作,原文版乃是於1967年以法文出版。出版至今至,大約已被翻譯成十五種不同的語言。
而這本辭彙的中文譯本則是於2000年12月,在台灣出版,也就是在這本辭彙的原文版(法文版)出版後三十三年,這本目的在解釋說明精神分析專業用語的辭彙,終於得以以中文與讀見面了。

關於這本辭彙的編排與內容
在每一項精神分析專業用語的中文標題下面,作者分別列出了該項辭彙的法文、德文、英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及葡萄牙文等拼法。而在最後索引的部分,除了有中文索引之外,更附有法文、德文及英文索引,所以讀者不論是正在閱讀精神分析文獻的德文、法文、英文或中文文獻,均能透過索引來查詢相關的辭彙。(這其中因為國內精神分析中譯名稱尚未能統一,而使得中文索引的使用反而是最不順暢的。)
接下來粗體字的部分,則是辭彙作者對於該項精神分析專業用語所下的定義,在這裡,基本上,作者試圖以扼要、精確的字句,來解釋這項用語在精神分析領域裡所賦予的意義,尤其是企圖去還原佛洛伊德或如梅蘭尼‧克萊茵等精神分析大師們,當初在著作中發明或使用該項辭彙時,所賦予該項用語的意義,
在闡述了該項辭彙的定義之後,接下來,作者用了更多的篇幅來說明、註記與這項辭彙相關的典故、內函或相關的故事等,例如就「精神分析」這一項目來說,作者便先整理出佛洛伊德是在何時、又是那一篇文獻中開始使用「精神分析」這項專業用語的,同時作者也引述佛洛伊德當時在創用此一用語時,對此用語所做出的解釋。又例如作者在說明「本能」(instinct)與「欲力」(instinct or drive,常見的中譯為驅力,但辭彙譯者譯為欲力)這兩項辭彙時,便花了相當的篇幅來敘述比較此項用語在從德文翻譯成法文或英文時的精確性,以及當初將佛洛伊德所使用的德文「Trieb」翻譯成英文「instinct」的可議之處。作者有時也會提到關於某項用語形成過程的小故事,或作者會提到一些相似的辭彙,並予以說明、比較,或對於該項專業用語,提供更深入詳細的闡述等等。
由這些編排與內容來看,我倒是部分同意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所提到的——這著作真正的書名應為:「精神分析主要概念之闡述與評論」。

閱讀與研究精神分析時的良伴
對於有心於閱讀或研究古典精神分析文獻的讀者們來說,這本辭彙的中文版的問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不論你是在閱讀英文版或中文版的精神分析著作,或甚至是德文、法文版的精神分析著作,當你遭遇到書中的某個精神分析專業術語,而希望能對該專業術語的涵意與典故有更深入的了解時,此時你會發現這本辭彙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知識良伴。
然而在參閱這本辭彙的時,經常我會感覺到有,相較於佛洛伊德本身在寫作精神分析相關文獻時所使用的文字、語法與風格,這本辭彙的作者所呈現出來的內容與風格似乎顯得更為艱澀、複雜,可以顯現出本辭彙的作者們本身乃是治學嚴謹而能夠旁徵博引的研究學者,然而也加深了讀者在參閱這本辭彙時的閱讀困難度。當然這樣的差異也是可以理解的,佛洛伊德在寫作時乃是自由的在闡述其觀念與論點,而本辭彙作者在編寫辭彙的態度,則需要納入更多的考就、探源,與對照、分析、比較等研究學者的精神。

而作者在前言中也特別闡明了,編寫這本辭彙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要鼓勵讀者單獨透過閱讀這本辭彙來了解精神分析的內涵,這本辭彙所要扮演的角色乃是讀者們在閱讀精神分析文獻時的參考資料與輔助工具,而不是被當作一本有系統的去闡述精神分析的著作。

這本辭彙的原文版乃是於1967年完稿出版的,所以很自然的,這本辭彙並無法涵蓋1967以後至今,三十多個年頭以來,精神分析仍持續進行的蓬勃發展。這其中包括了客體關係學派的後續發展以及self psychology學派的出現與發展等,這些所謂當代精神分析的重要發展,自然也累積了更多創新的精神分析專業用語與辭彙。
所以,基本上,這本書所註解的辭彙,絕大部分乃是佛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相關著作中所使用的專業用語,及少部分的其他佛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學者們所創用的專業用語。

精神分析專業用語的中譯有待統一
就辭彙的翻譯部分而言,書中有一些中譯部分,與目前在台灣我所熟悉的 心理治療領域與精神醫學界所熟悉的中譯有所不同。
列舉部分的歧異如下:
如譯者將「id」翻譯為「它」,而非「本我」(第61頁)。
將「reaction formation」翻譯為「反應形成」,而非「反向作用」(第181頁)將「psychotherapy」翻譯為「精神治療」,而非「心理治療」(第384頁)。
將「transference」翻譯為「傳會」,而非一般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所熟悉的「移情」(第525頁)。
而譯者將「Imago」直接音譯為「依瑪構」,而非依其意函來翻譯,我認為也是值得再議的。(第212頁)。

而由這些差異中,也可以反映出,對於精神分析專業用語的中譯,顯然尚有許多有待統合之處。否則,百家爭譯的結果,溝通上的障礙反而在中譯之後愈形擴大了。

對於一位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工作者而言,能夠在坊間看到有這樣的一本介紹精神分析用語的辭彙,以中文版本問世,對於譯者(沈志中與王文基兩位先生)、監譯(陳傳興教授)與出版社,願意投資精力與時間來翻譯與出版這樣一本關於精神分析專業用語的辭彙,在此我也要向他們致上敬意與喝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本所諮商師及心理師介紹

梅當陽 醫師 簡介 ~~ 桃園優質身心科 ~~

17 幸福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