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心理與人格疾病之探討」標籤的文章

關於人格疾病之探討(寫於2002/10/02)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我們在描述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諸如此類的描述:「那個人很有自信。」「那位藝術家很有自己的想法、風格與特色。」「他是個生性樂觀的人。」「我有一位同事是一位很悲觀的人。」「他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他父親的個性很情緒化,容易衝動,常常因為小事而勃然大怒。」這些形容其實都是在描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往往決定了其他人在跟他相處時的感覺,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狀態,除此之外,往往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擁有滿意的人生的重要因素。 相信大部分的人,這一生都曾經遇見過幾個難以相處的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親,也可能是你曾經或正在交往的異性朋友,運氣不好的話,他也可能就是你所選擇的終生伴侶。 你當然更可能在工作上、在職場裡面遭遇過這樣的人,如果他是你的直屬長管,或是工作上關係密切的同事,那你可能就要自求多福了。

鏡子裡的陌生人(寫於2004)

一個夏天的早晨,我剛走進辦公室不久,同事拿了一張傳真進來,傳真的文件顯然因為某些機械上的干擾而只顯示了一半的內容,而我雖然無法看到完整的傳真內容,卻清楚的看到在該是署名地方,出現的是寄件者用原子筆畫出的一雙眼睛,一雙面露凶光的眼睛,我於是明白有些狀況發生了。 那雙眼睛是我當時正在治療的一位罹患了多重人格疾病(現在被稱之為解離性認同障礙,本書則譯為解離性人格症)的個案的數種「人格」之一。就記憶所及,在我截至目前為止約十七年的精神醫師生涯中,所遇到過的被歸類為解離性疾病的個案約有七、八位,其中診斷為「多重人格疾病」的個案則有兩位,我不知道其他的醫師對於治療解離性疾病個案的經驗如何,但我曾經輾轉聽聞國內有心理衛生工作者提到:「台灣至目前為止似乎尚未有多重人格的個案出現」,情形顯然並非如此。

也談憂鬱症的成因與治療(完稿於2014/06/13) ~ 桃園 優質身心科

帥氣的電視主播史哲維與藝人前憂歡派對中的歡歡在幾個禮拜前先後自殺身亡的消息,引起了頻果日報近日來一連串的讀者投書。先是一位麻醉科的陶醫師對於包括憂鬱症的診斷是否科學,以及藥廠對於醫師之處方行為的影響 … 等,做了一番批判,而該文也引來了一位精神科的護理師與數位精神科醫師們的回應與抨擊。 陶醫師的文章中,對於精神科醫師在開藥行為以及與藥廠的關係方面做了一些討論,其中不無值得精神醫療從業人員省思之處,而幾篇回應文也針對了陶醫師文章中失之主觀與以偏概全之處予以回應與導正。 彼來我往的陳述與論辯,有著不同層面的關注,但在這裡我想把探討的焦點放在憂鬱症的患者究竟應不應該服用抗憂鬱藥物,或憂鬱症的患者究竟應該得到何種治療模式這個主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