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self psychology」標籤的文章

我的恩師: Anna and Paul Ornstein

圖片
Paul Ornstein乃是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nalytic self psycholgy的負責人 Anna & Paul這對夫妻檔,兩人都兼具有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的身分。是我在Cincinnati學習self psychology oriented psychotherapy的兩位恩師。 199 7 ,我獲得了出國進修的機會,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醫學中心,跟隨當時在那裡服務的 Paul Ornstein 以及 Anna Ornstein 夫婦倆學習與 Self psychology oriented psychotherapy 相關的專業與技能。 Paul &  A nna 兩人乃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移民至美國的匈牙利裔猶太人,夫婦倆為人誠懇敦厚、修養奇佳,且學問淵博,為當今 self psycholgy 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之ㄧ,經常受邀到各地去主持與 self psychology 相關的講座與工作坊,兩人現都已年過八十,卻仍然富有活力。 我在辛辛那提學習時,還曾看過 Anna 所寫的十數篇記錄當年在納粹集中營裡之恐怖經驗的文章,記得當時,素淨的展示空間的白牆上, Anna 年輕時的痛苦記憶所幻化成的文字,一張一張的呈列在牆上,記憶將逐漸隨著歲月而退色,歷史因此而更需要被記錄下來。

概談self psychology

關於精神分析這門學問 精神分析是一門探索人類心靈奧秘的學問。 我個人認為精神分析這門學問所研究的項目應該包括下列三項: 1.所謂健康的人格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2.人格的缺陷或心靈的困擾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對於所謂的精神病理現象【psychopathology】的探索) 3.如何去修補人格的缺陷、如何去重建人格,或如何去化解心靈的困擾 由於就人文科學來說,精神分析是一門探索心靈奧秘及人性的學問。而文學、藝術、電影、哲學、乃至宗教、以及種種社會現象等等,都是人類心靈的表現與延伸,所以,自然的,精神分析的影響也深入各個領域當中。 而就臨床上來說,精神分析乃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精神分析的目標就是要協助個案去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 Self Psychology對於心理及人格發展理論上的貢獻: 前面提到精神分析這門學問所研究的範疇之一,就是要去探索人類的心理結構或人格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對於這個問題,傳統分析學派的焦點乃著重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其心性發展的過程。 Freud所提出的心性發展理論,認為心性發展的過程將決定一個人日後的心理健康與否。而性的本能或性驅力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會以不同形式來表現其對追逐快感的需要。Freud將人類心性的發展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口慾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等五個時期。 在口慾期,Freud乃強調人類追求快感的滿足的途徑乃是透過口腔的吸允動作來完成的。當嬰兒在吸允的過程中,他不只在滿足生理上汲取營養的需要,更在滿足一種追求快感的需要。而嬰兒對這種吸允快感的追逐就如同成人對於性高潮的快感的追逐一般。而除了快感的滿足之外,嬰兒也會藉著吸允的動作來獲得情緒上的安撫及安全感等等。 而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滿足快感的部位乃由口腔轉變成肛門,這個階段的幼兒會對排泄時肛門所感覺到的快感特別感到興趣。 而當進入三歲到五歲這個階段,幼兒又會開始對於玩弄自己生殖器官時所得到的快感到興趣。 對於這些現象,多數的學者並沒有太多的異議。 然而,一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會對於以上所說的不同形式的「類性快感」的追逐有興趣之外。對於人格發展來說,還有許許多多的心理現象是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的。而這些對於人格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Freud顯然是明顯的忽略了。 例如,嬰兒因為本身尚未發展出安撫自己情緒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