殞落的青春(寫於2003)
2003 年 一月廿二日國內各家晚報都以顯著的篇幅報導著一則不幸的消息:「建國中學高三資優生杜 XX ,今日上午被遊客發現以童軍繩在蘇花公路崇德隧道下方觀景平台旁的樹幹上吊身亡,現場留有杜某的書包與背包 ….. ,杜生自縊的原因,是無法解開的結。」 次日相關新聞的後續報導中也提到:「杜生的父親廿二日下午趕到蘇花公路崇德隧道北端,走下觀景平台,面對海天一色的美景,卻是愛子斷魂處。杜父強忍淚水,不相信兒子會自殺,認為是熱愛戶外活動出了意外。」顯然杜生的自殺讓父親在難以置信的錯愕之中,也夾雜了強烈的悲痛與疑惑。 然而,在一片錯愕與惋惜聲中,究竟一位資優班的高三學生,為何會在花樣般的年華,從台北搭火車到花蓮,然後選擇在一棵面對著太平洋的樹上,以童軍繩上吊自殺。 而就在兩年前,杜生的一位同班同學也曾經選擇在自家公寓的頂樓,同樣是以童軍繩上吊自殺,當時的杜生在該事件之後曾經寫下了這樣的內容:「自始至今,在一條牽動全國、憾動社會的童軍繩下,有誰曾經真心投入,有誰想瞭解這整個事件的起因原委?」。 其實,我相信不只是針對杜生與他的同學,對於每一個選擇自殺的年輕學子,都有許多關心的人想要去瞭解讓他們走上自殺之路的原因,而不甘心也不情願讓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走了。是的,再多的追溯與事後的理解,都無法挽回已經失去的年輕生命,但我們,不論是家長、老師或是相關的心理衛生工作者,總要從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中學習到一些寶貴的課程或深刻的省思吧。 事實上,每年似乎都有為數不少的青年學子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每每聽聞這樣的消息,總會讓人感到不勝唏噓。而「年輕的生命為何會做出如此的抉擇?」這樣的困惑與惋惜總是在悲劇發生時,一次又一次的浮現在許多人的心中。 人類會以自殺的方式去結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個案是因為本身罹患了憂鬱症或其他的精神疾病(如躁鬱症的鬱期、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等等),也有的個案是因為適應上的障礙(如軍中生活適應不良)或是因為本身缺乏面對壓力與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導致個案在壓力之下或在遭遇挫敗時(如感情上的挫折或事業上的失敗),陷入情緒的困境,繼而無助的走上了自殺的絕路。 而杜生在死前的幾天,根據同學老師及家長的觀察:「杜生上週五期末考後參加班上的同樂會,並無任何異狀﹔離校時與同學還有說有笑,並無適應不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