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4的文章

也談催眠治療 (寫於2002/04/02,曾刊登於張老師月刊)

今天我要跟各位談談催眠治療,因為我知道有太多的人對於催眠治療感到好奇。 所謂的催眠治療乃是利用催眠的技巧將個案引導進入催眠狀態後所進行的心理治療或心靈改造的過程。 事實上,雖然都是稱之為催眠治療,不同的催眠治療學派所使用的治療方式與內容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就以國內幾位對於催眠治療學有專精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來說,彼此之間的治療模式與風格也不盡相同。 有的催眠治療師主要是以暗示的技巧,作為主要的治療內容。有的治療師則擅長運用催眠來協助個案探索潛意識以及重新處理早期的創傷經驗。也有的時候,治療師只是純粹運用催眠來讓個案達到放鬆的狀態。接下來我就針對這幾種催眠治療中較常見的用途來說明一下:

概談self psychology

關於精神分析這門學問 精神分析是一門探索人類心靈奧秘的學問。 我個人認為精神分析這門學問所研究的項目應該包括下列三項: 1.所謂健康的人格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2.人格的缺陷或心靈的困擾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對於所謂的精神病理現象【psychopathology】的探索) 3.如何去修補人格的缺陷、如何去重建人格,或如何去化解心靈的困擾 由於就人文科學來說,精神分析是一門探索心靈奧秘及人性的學問。而文學、藝術、電影、哲學、乃至宗教、以及種種社會現象等等,都是人類心靈的表現與延伸,所以,自然的,精神分析的影響也深入各個領域當中。 而就臨床上來說,精神分析乃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精神分析的目標就是要協助個案去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 Self Psychology對於心理及人格發展理論上的貢獻: 前面提到精神分析這門學問所研究的範疇之一,就是要去探索人類的心理結構或人格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對於這個問題,傳統分析學派的焦點乃著重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其心性發展的過程。 Freud所提出的心性發展理論,認為心性發展的過程將決定一個人日後的心理健康與否。而性的本能或性驅力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會以不同形式來表現其對追逐快感的需要。Freud將人類心性的發展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口慾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等五個時期。 在口慾期,Freud乃強調人類追求快感的滿足的途徑乃是透過口腔的吸允動作來完成的。當嬰兒在吸允的過程中,他不只在滿足生理上汲取營養的需要,更在滿足一種追求快感的需要。而嬰兒對這種吸允快感的追逐就如同成人對於性高潮的快感的追逐一般。而除了快感的滿足之外,嬰兒也會藉著吸允的動作來獲得情緒上的安撫及安全感等等。 而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滿足快感的部位乃由口腔轉變成肛門,這個階段的幼兒會對排泄時肛門所感覺到的快感特別感到興趣。 而當進入三歲到五歲這個階段,幼兒又會開始對於玩弄自己生殖器官時所得到的快感到興趣。 對於這些現象,多數的學者並沒有太多的異議。 然而,一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會對於以上所說的不同形式的「類性快感」的追逐有興趣之外。對於人格發展來說,還有許許多多的心理現象是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的。而這些對於人格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Freud顯然是明顯的忽略了。 例如,嬰兒因為本身尚未發展出安撫自己情緒的能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醫師 (寫於2002/08/30,曾刊登於張老師月刊)

心理醫師何處尋 前一陣子,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的記者會中,負責人王浩威醫師曾提到:「我現在其實是蠻害怕接觸媒體的,因為現在手頭上的個案已經多的接不完了」。浩威還提到,自己接的個案中有一大部分算是VIP。 浩威是精神科醫學界裡面,極少數以從事心理治療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精神科醫師,他的話反應了台灣現今對心理醫師的需求仍是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 事實上,在精神醫療界裡服務的朋友們都很瞭解,許多醫師在遇到有心理困擾而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時,常常會有不知道要轉介至何處的困擾。因為現今的精神醫療體系中,願意從事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可以算是少數民族,而在醫院服務的臨床心理師,往往又被困在心理衡鍵的圍城中,對於心理治療的部分也就自然難以兼顧了。 我也常會接到一些電子郵件來函詢問:「梅醫師:很冒昧打擾,我因為長期心理的煎熬與情緒上的痛苦,雖然曾鼓起勇氣看過精神科門診,但醫師們所開的藥物似乎對我幫助有限,我想或許我需要的是心理治療,但不知哪裡可以找到適合我的醫師,希望您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建議,最好是能夠推薦一位有醫德又夠專業的心理醫師給我,不勝感激。」 另一位總是陷入憂鬱狀態的個案提到:「我看過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門診,我對於醫師們每次只是匆匆的跟我談幾句話之後,就開要給我的治療方式感到有些沮喪,其實我心理有好多話想要跟醫師講,可是看醫師那麼忙,好像也不希望我話講的太多。有一次門診的時候,我鼓起勇氣問那位醫師能不能幫我安排心理治療,結果醫師直接回答我:我們這裡的治療方式是以藥物為主,我建議你還是繼續按時吃藥一段時間看看。」 的確,這是台灣心理治療的現況:心理醫師難尋。

一位心靈醫者的學習之旅

2005/09/26 成為一位醫者之後,年輕旅者極富熱情的學習與工作著,為了觀察到一些難得的臨床現象,他有時甚至就住在機構裡,以便能夠更密切的觀察個案的變化,並提供協助。 年輕旅者也擁有一種能夠與精神失序患者親和的人格特質,他的熱情不只表現在對於專業知識的汲取,也表現在對於心靈療癒工作的積極投入,他也能夠與和善的同仁友好,但對於與未來的權力名位相關的事務卻不甚關心。 當年輕旅者在成為醫者的第一年,就有病患的父親因為關心女兒的病情,而仿效舊俗,帶了一個大紅包私下來拜訪照顧其女兒的旅者,並懇切的希望醫者能收下那紅包,旅者婉拒了,並且讓罹病女孩的父親能夠瞭解安心,不用奉上紅包,他的女兒也會得到全心全意的照顧。從此以後,以醫者之名工作著的旅者自然能夠繼續秉持相同的原則。 與年輕旅者同時間進入該醫療機構接受進階專業訓練的還有其他三人,然而就像世界上任何一個單位一樣,他們學習著同樣的專業,受著類似的訓練,但四個人的人格特質各有特色,在專業上的興趣也並不相同,當然,他們未來的事業發展與人生風貌應該也會不盡相同吧。 2005/10/24 旅行的過程中,旅人雖然定出了方向與目標,但仍不時會因為沿途的風景人物與突發的故事而延誤了行程,當然那也與個性有關。或許不必說是延誤,因為那些遭遇的人與發生的故事自然地也成了旅行的一部份。   現在,讓我再回到那裝載著關於那位自詡為靈魂醫者的旅人的故事列車上,故事正述說著關於那靈魂醫者的誕生…   年輕旅者在頭幾年的養成訓練中,學習到了不同精神失序的個案其實有著不同的病因,有的是因為遺傳上的缺陷或是神經生理方面的失調,有的則與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環境(如父母親的性格、功能等),或是生命中所經歷的不可承受之重相關;   他也學習到針對有些疾病個案需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有些個案則必須透過適當的心理治療才能獲得改善,而就像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心理治療其實也有著不同的學派與法門,而不同的門派之間自然也有著不同的風格與內涵。   於是,同樣的個案,在經歷不同模式的心理治療或不同風格的治療者時,其經驗、感受與功效也可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