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殞落的青春(寫於2003)

2003 年 一月廿二日國內各家晚報都以顯著的篇幅報導著一則不幸的消息:「建國中學高三資優生杜 XX ,今日上午被遊客發現以童軍繩在蘇花公路崇德隧道下方觀景平台旁的樹幹上吊身亡,現場留有杜某的書包與背包 ….. ,杜生自縊的原因,是無法解開的結。」 次日相關新聞的後續報導中也提到:「杜生的父親廿二日下午趕到蘇花公路崇德隧道北端,走下觀景平台,面對海天一色的美景,卻是愛子斷魂處。杜父強忍淚水,不相信兒子會自殺,認為是熱愛戶外活動出了意外。」顯然杜生的自殺讓父親在難以置信的錯愕之中,也夾雜了強烈的悲痛與疑惑。 然而,在一片錯愕與惋惜聲中,究竟一位資優班的高三學生,為何會在花樣般的年華,從台北搭火車到花蓮,然後選擇在一棵面對著太平洋的樹上,以童軍繩上吊自殺。 而就在兩年前,杜生的一位同班同學也曾經選擇在自家公寓的頂樓,同樣是以童軍繩上吊自殺,當時的杜生在該事件之後曾經寫下了這樣的內容:「自始至今,在一條牽動全國、憾動社會的童軍繩下,有誰曾經真心投入,有誰想瞭解這整個事件的起因原委?」。 其實,我相信不只是針對杜生與他的同學,對於每一個選擇自殺的年輕學子,都有許多關心的人想要去瞭解讓他們走上自殺之路的原因,而不甘心也不情願讓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走了。是的,再多的追溯與事後的理解,都無法挽回已經失去的年輕生命,但我們,不論是家長、老師或是相關的心理衛生工作者,總要從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中學習到一些寶貴的課程或深刻的省思吧。 事實上,每年似乎都有為數不少的青年學子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每每聽聞這樣的消息,總會讓人感到不勝唏噓。而「年輕的生命為何會做出如此的抉擇?」這樣的困惑與惋惜總是在悲劇發生時,一次又一次的浮現在許多人的心中。 人類會以自殺的方式去結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個案是因為本身罹患了憂鬱症或其他的精神疾病(如躁鬱症的鬱期、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等等),也有的個案是因為適應上的障礙(如軍中生活適應不良)或是因為本身缺乏面對壓力與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導致個案在壓力之下或在遭遇挫敗時(如感情上的挫折或事業上的失敗),陷入情緒的困境,繼而無助的走上了自殺的絕路。 而杜生在死前的幾天,根據同學老師及家長的觀察:「杜生上週五期末考後參加班上的同樂會,並無任何異狀﹔離校時與同學還有說有笑,並無適應不良或

小露的朋友(寫於2010)

(1) 從幾年前開始 小露就發現自己有好幾個朋友 不過這些朋友跟一般的朋友不太一樣 她們都住在小露的身體裡面

鏡子裡的陌生人(寫於2004)

一個夏天的早晨,我剛走進辦公室不久,同事拿了一張傳真進來,傳真的文件顯然因為某些機械上的干擾而只顯示了一半的內容,而我雖然無法看到完整的傳真內容,卻清楚的看到在該是署名地方,出現的是寄件者用原子筆畫出的一雙眼睛,一雙面露凶光的眼睛,我於是明白有些狀況發生了。 那雙眼睛是我當時正在治療的一位罹患了多重人格疾病(現在被稱之為解離性認同障礙,本書則譯為解離性人格症)的個案的數種「人格」之一。就記憶所及,在我截至目前為止約十七年的精神醫師生涯中,所遇到過的被歸類為解離性疾病的個案約有七、八位,其中診斷為「多重人格疾病」的個案則有兩位,我不知道其他的醫師對於治療解離性疾病個案的經驗如何,但我曾經輾轉聽聞國內有心理衛生工作者提到:「台灣至目前為止似乎尚未有多重人格的個案出現」,情形顯然並非如此。

男人其實很憂鬱(寫於2003)

一位女性個案在治療室裡描述到他對父親的印象:「在我小的時候,我經常看到父親一個人面無表情的靜靜的坐在客廳的一個角落,持續兩三個小時,卻沒有跟家裡的任何人說上一句話………,很多時候,我都無法了解父親的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這其實是許多人的疑惑:「那些看起來冷竣沉默的男人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光景?」 的確,許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許男人要比女人還要難以瞭解,儘管在談及政治或運動議題時,我們的男人個個口沫橫飛,激動不已,但在開始要碰觸內在深層的感受與想法時,為數不少的男人,他們不說話就是不說話。 我們社會中的男人那底怎麼了,他們的內心真的一如外表所呈現的勇敢與堅毅嗎。

心理治療現場( 寫於2004)

心理治療旅程的良伴   在眾多談論心理治療的書籍當中,這算是相當實際的一本,其中探討許多心理治療工作者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  本書的主要作者本身是一位在大學主修心理學,後來在接受完醫學院訓練之後,選擇成為精神科醫師,並在精神科醫師的養成教育中接受訓練與督導,而成為以心理治療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心理醫師。而這本書正是作者與其昔日的心理治療督導合作完成的一本著作,讀者可以在書中許多治療性對話的範例中,觀摩到心理治療臨床督導的功能與意義。 做為一位誠懇的作者,我看到她在討論各種主題時,以其親身經歷道出了一位心理治療界的新兵,在初入門時的不安與疑惑。在本書中,作者用心匯集心理治療的新鮮人在實際工作上,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與狀況,更可貴的是,在探討每個主題時,作者總是能以「實問實答」的態度,運用許多個案與治療者之間的對話內容,來說明治療者可能遭遇的狀況,並呈現可能的因應之道。這些對話雖然是「虛擬的」,所根據的卻是作者在臨床工作或被督導過程中的實際經驗,就是因為這些鮮活的對話與作者在對話之後所做出的註解,讓本書更具可讀性。

「晚安,憂鬱」與「聽天使唱歌」(寫於2002)

「晚安,憂鬱」與「聽天使唱歌」可以說是許佑生以憂鬱的主題所撰寫的兩部曲。 雖然我了解當憂鬱來襲,有時寫作的能量是會大量的流失的。但讀「晚安,憂鬱」仍讓我不得不讚嘆作者有一枝生花妙筆,將自己在經歷生命幽谷時的心情與生活描寫得鮮活且真實細膩。作者寫的憂鬱,讀者卻看的入味,但顯然在閱讀「晚安,憂鬱」時,我的心情不只是在閱讀一般的文學作品,更是在分享作者內在的旅程,而讓我的心緒在與作者連結的同時也不時受到牽引。 雖然,書中的文字乃來自作者親身走在憂鬱的山谷所得來的深刻體驗與省思,我則因為職業的關係,通常是以醫者的角色來了解與協助類似的個案,對照作者的身親身經歷,醫者好像是以不同的角度並隔著距離在眺望那座憂鬱的山谷,但閱讀的過程仍讓我不時深感共鳴,尤其是作者對於許多自我心靈困境的分析與領悟的部分。

精神分析辭彙(寫於2001)

要評介這本「精神分析辭彙」之前,我還是得先扼要的談談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發展。 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於西元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揭櫫的潛意識對人類行為與動機的重要性,他以這部著作告訴世人,夢的內容是有意義的,是可以分析的,夢境所透露的乃是潛意識世界的信息,但這樣的訊息,就像密碼一般,需要被解讀之後才得以一窺全貌。而自由聯想與精神分析乃是佛洛伊德賴以解讀的夢境的工具。 1905年,佛洛伊德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性學三論」問世,第一論在探討同性戀、性倒錯與性變態等議題,第二論在探討幼兒性慾的議題,第三論則在青春期的性慾現象。其中對幼兒時期性慾表現探討,引發了諸多的爭論,及衛道之士對佛氏的大加鞭伐。 1916年所出版的「精神分析學導論」以及1933年所出版的「精神分析新論」,更是對於其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做了有系統的闡述。 佛洛伊德一生的著作等身(這本精神分析辭彙的最後也將佛洛伊德一生的主要著作與年代做了相當完整而詳盡的整理,並且將現有的中文譯本也做了一番整理)。就英文翻譯的版本來說,由英國倫敦霍格思出版公司所出版的「佛洛伊德心理學著作標準版全集」便總共有厚實的二十四卷。